遵循育人于“质”和育人于“心”
遵循人才成长规律,坚持用心浇灌、以爱育人。以“早”引领,每年复试录取结束后,要求研究生新生提交个人发展计划,导师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,科学指导其学习方法,合理设计研究方向,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,鼓励其积极申报、承担和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,做到早接触、早入门、早规划、早起步。以“爱”凝聚,开展不定期谈心,掌握研究生思想、心理、生活状况等实际情况;每周开展一次体育锻炼,塑造团队精神、活跃团队氛围,发挥导师的“家长”“兄长”和“师长”作用,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互相理解的和谐关系。
注重育人于“探”和育人于“研”
将探索与研究充分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。以“容”促融,通过定期开展文献阅读分享、经典著作研读,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,搭建学术交流平台,形成自由、开放、包容的学术氛围,鼓励学生发表观点,进行学术思维碰撞,容短促长、以长融短。以论文为抓手,通过组织半命题式讨论,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从选题、中期到预答辩,坚持每月一次例会,了解每位研究生的科研进展,强化过程指导与管理,严把论文质量关。
强调育人于“理”和育人于“践”
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,又要将课堂的知识、书本的概念延伸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。以“实”提质,自研究生入学起,第一时间带领其全面进入课题组,全员参与科研项目讨论与调研活动,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;设立“俊秀英才”奖学金,对学习成绩优异、科研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;团队导师带队,开展农村调研,并形成调研报告和调研日记,记录所见、所感、所思,在实践中体悟社会,培育“三农”情怀,让学生的心智“高起来”、思维“活起来”、手脚“动起来”,不断释放研究新活力,启发学术新思维。
坚持育人于“范”和育人于“情”
导师垂范引领,争做研究生的信仰之师、学问之师、品行之师,融情于教,以情化人。以师为范,团队导师严格自律,与学生同在一间研究室,学在一起、研在一起、实践在一起,以坚定的信仰、大爱的情怀、严谨的态度、精深的学问、良好的品德和过硬的作风,亲身示范“为什么做学问”“什么是做学问”“如何做学问”和“如何做好学问”,团队研究室的“亮灯”文化已延续十多年,是团队不懈进取、追求精深的最好写照。以德为先,团队导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,树立“导之以德”的理念,要求研究生“有耻且格”,以正直的人格给予学生前行的力量,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,致力于为学生的人生发展“铺好路、导好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