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生

您的位置是: 首页 > 学生事务 > 研究生 > 正文
【研究生国奖人物】郑宏运丨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
发布日期:2021-10-26访问次数:

郑宏运,中共党员,山东临沂人,菠菜广告联盟经济管理学院2018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。师从李谷成教授,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。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Food Policy、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、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、《农业技术经济》等期刊累计发表论文12篇,另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,以其他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篇。主持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论文奖学金项目1项,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新西兰DairyNZ Industry Project等多项国内外研究课题。获得2019年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,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(NECCS)A类三等奖,获评2018年校“优秀共产党员”,2017/2018/2021年“三好研究生”,“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”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“优秀学员”称号。

坚定理想信念,筑实科研根基

本科期间,郑宏运就读于植物保护专业,谈起自己跨专业读研读博的初衷,郑宏运表示大三时他曾赴咸宁、孝感等地基层乡镇政府开展实践锻炼,通过深入基层,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之后,他萌生了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想法,希望能通过学术研究为三农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由于学科背景跨度相当大,虽然本科时辅修了武汉大学市场营销双学位,但他在经济学基础和学科背景等方面仍有很大欠缺,因此他在读研伊始就面临很大压力。但他很快就调整好心态,谨记导师曾说的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,积极参加上海财经大学“现代经济学”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培训班,学习微观经济学、农业经济学等课程,并且大量阅读农业经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。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在经历这一系列系统的学习之后,他逐渐对农业经济学科领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,这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郑宏运强调:“虽然这些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,看似和读文献写论文并不搭边,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和经典阅读,是做好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。”

扎根中国大地,讲好三农故事

郑宏运坦言:“如何做好学术研究是我在研究生阶段面临的一个挑战,科研的每一步都是困难的,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新的挑战。”回忆起硕士阶段毕业论文的写作,他也曾迷茫,无从下手,迟迟不能定下题目,经过与导师的交流,查找阅读大量文献资料,最终从错配这个具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农业资源配置这个大问题,完成了他硕士论文开题以及博士论文开题。做科研的路上,必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,唯有戒骄戒躁,勤奋好学,坚持不懈,才能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。郑宏运谈到:“回头来看,当时的自己正处在想要做科研却无从下手的阶段。总感觉看了很多文献却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,有些沉不住气。导师的教导让我认识到科研创新是要“大处着眼,小处落笔”,研究可以在某一领域或者框架下展开,但所研究的问题(及对应的创新)是要非常具体的。如果只浮在表面,是很难发现具体的研究创新的。”

在科研道路上郑宏运一直秉持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”的理念。在他看来,文献阅读是“理论”,三农发展是“实践”,只阅读文献会陷入研究思路无法落地的困境,但只关注现实又无法提炼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。“理论”与“实践”相结合则是他开展学术研究的经验。遵循这一指导思想,目前他主要围绕农业资源配置、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等领域开展研究。在国外访学期间,由于不能回国他经常给家里网购一些日用品,他发现对于像父母这样的农村居民而言,隔三差五拿个快递已经远超过去逛大商场大超市带来的精神富足感。基于此,他分析了网络购物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,主要成果发表在A-类期刊Applied Economics期刊上。再比如调研时他发现土壤质量退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增收,于是针对性开展了有机土壤改良剂采纳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,主要成果发表在A类期刊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上。

勇登国际舞台,发出中国声音

为了拓宽视野,讲好三农故事,郑宏运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。在硕博的几年学习生涯中,他参加了ICAE、AAEA、EAAE、AARES和三农学术论坛等国内外会议并做汇报20余次。郑宏运认为,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不仅能够与本领域专家交流科研成果,还能够听到学术大师们的科研报告,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研究视野和思路,更丰富了他人生的阅历和见识,同时也给了他一个很重要的启示,在写论文或作汇报时要开展一些国际比较,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,要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解决三农问题、振兴乡村的经验和故事。在2021年国际农经大会(ICAE)上,郑宏运被选为会场主持,在这个过程中,他开始从只汇报一篇论文到了解整个分会场的组织协调和时间安排,从一个汇报者的身份向听众和提问者的身份转变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这也让他开始对其他国家的国情农情开始感兴趣,从关注如何将中国声音传向世界,也开始转向关注如何将国际先进经验引入中国。

作为新时代博士研究生,郑宏运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前行,从未松懈。在踏实严谨的奋斗中他让自己的青春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中绽放,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愈加自信愈加稳重,去勇敢地追寻前路的光明,向璀璨的梦想之光迈进。

Q:首先恭喜郑宏运师兄获得国家奖学金,那么对于此次获奖,你有什么感想吗?

A:首先,要感谢学院各位领导、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信任。参与答辩的博士生都非常优秀,有低年级取得很多成果的两位师弟,也有成果丰硕成绩斐然的同班同学。能获得国奖要感谢各位老师评委和大众评委。其次,要感谢导师李谷成教授一直以来的指导和鼓励。愿意接收跨学科的我读研读博,在科研和生活上都给予我很多关心和帮助,多次支持我参加课外学习和假期调研,疫情期间多次关心问候在国外的学习生活。最后,要感谢自己,获得国奖的喜悦也伴随着更多的压力。希望自己在今后能不忘初心,脚踏实地,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奋进,朝着优秀的定义不断前行。

Q:师兄能不能分享一下这几年做科研的经验和心得体会?

A:谈不上心得,只是自己在科研道路的一些教训,供大家参考。一是要重视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,特别是对跨学科的同学,要多花精力,补足基础,这方面推荐大家多参与暑期培训班,和学校的三中三高课程互为补充。二是要合理安排科研生活,保证充足的精力和时间,高效率完成预定计划,这方面推荐大家使用番茄钟等时间管理工具。三是要有强大的内心,科研之路从不是坦途,但只要在路上就会有方向,要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走下去。

Q:科研学习的路上难免遇到困难,当研究遇到问题,感受到压力很大的时候,请问师兄是如何解决的呢?

A:学习之余一个人独处或者与同学交流都是很好的方式。比如在国外时每周末会自己尝试做一些新菜,或者重新整理一下房间和桌面。在国内时则会和同学朋友相约吃饭聊天。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暂时忘记科研的紧张和不顺利,然后再重新整理心情,继续出发。